左起:周韻、張震、侯孝賢、舒淇
在賈樟柯電影《山河故人》舉行首映的第二天,戛納電影節迎來了又一部華語作品——由侯孝賢執導,舒淇、張震、周韻主演的《刺客聶隱娘》。
和上一部「西風壓倒東風」的《山河故人》剛好相反,《刺客聶隱娘》呈現「東風壓倒西風」的態勢——排了半個小時隊的西方人沒有看到期待中的威亞、「飛來飛去」,該片緩慢的節奏、晦澀的表達,讓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影院里昏昏欲睡。但是,對於中國觀眾而言,片中東方式的剋制和隱忍,還有那些美得讓人心醉的畫面,讓許多人看得如痴如醉。
對於侯孝賢的這部新片,中西方觀影者有一個共同觀點——其藝術性和製作用心程度毋庸置疑。侯孝賢七年磨一劍,用他一貫的侯式風格,拍了部略顯沉悶,卻能載入史冊的片子。
● 全新故事,聶隱娘經歷更豐富
「聶隱娘,唐代俠女,善攀援,用匕首鬧市殺人無人能察覺。通異術,可化作小蟲飛入人腹中。與一位磨鏡少年結為夫婦,二人常騎兩匹黑白色毛驢,毛驢系紙紮所成……」
原著短篇小說《聶隱娘》,取自唐代《裴鉶傳奇》中的一篇,僅兩頁紙,千余字。這個謎一樣的女人要搬上銀幕,如何做文章?電影《刺客聶隱娘》的編劇之一謝海盟在拍攝手記中這樣說:「幾經改造,已是全新的故事……」
此話不假,《刺客聶隱娘》對原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,甚至聶隱娘(舒淇飾)刺殺節度使田季安(張震飾)這一主要敘事線索也是完全杜撰出來的。電影版只保留了主要人物和部分神怪色彩,嘉誠公主、嘉信公主、胡姬、田興、負鏡少年和採藥老者都是全新角色。
和原著比,劇本賦予聶隱娘更為鮮明的個性和明確的行為動機:嘉誠公主的形象像是魏博一方的精神導師,聶隱娘幼時被拐、聶隱娘與田季安的幼時情愫、聶隱娘放棄刺殺田季安等關鍵節點,都因嘉誠公主而變得合情合理。為了使聶隱娘的殺人動機變得合理,除了通俗易懂的「情仇」這一項,還加入了藩鎮割據的歷史——「荼毒百姓,賊寇猛於虎」的時局賦予了刺殺的正義性。
● 古典唯美,對白竟全用文言文
2005年,《東方時空》的一期「台灣行」節目採訪了侯孝賢,他說自己要拍一部電影,關於唐朝女俠客聶隱娘的故事。喜歡侯孝賢的影迷這一等就是十年。
十年後的今天,68歲的侯孝賢說,他之所以那麼長時間沒有動靜,其中一個原因是忙於重現唐朝的情景。侯孝賢除了讀唐代傳奇外,還大量閱讀史料,研究政治背景,鑽研微小細節。他說,要了解當時的人吃什麼、穿什麼,就連洗浴,達官貴人和農民也各有各的規矩。
慢工出細活,侯孝賢拍出的唐朝是金光燦爛的,亭台樓閣,雕梁畫棟,鏡頭裡的每一幀畫面都散發著古典中國之美。為了拍出大唐味道,侯孝賢還讓演員說起文言文。這些對白之晦澀,以至於首映禮之後,中國觀影者普遍比西方觀影者更累,因為他們看片時發現,聽中文對白遠遠比看英文字幕要難上一百倍。
全片台詞極少,女一號舒淇說她把自己的對白數了一下,只有16句話。電影里的每一句對白都是經過精心琢磨的,堪稱少而精——
●「以後遇此輩,先殺其所愛,然後殺之。」
●「劍道無親,不與聖人同憂。汝劍術已成,卻不能斬絕人倫之親!」
●「罽賓國國王得一青鸞,三年不鳴,有人謂,鸞見同類則鳴,何不懸鏡照之,青鸞見影悲鳴,對鏡終宵舞鏡而死。」
●「我跟師父學劍,第一年,劍長二尺,刀鋒利可刃毛。第三年,能刺猿狖,百無一失。第五年,能躍空騰枝,刺鷹隼,沒有不中,劍長五寸,飛禽遇見,不知何所來。第七年,劍三寸,刺賊于光天化日市集里,無人能察覺。」
●「師父教導我,凡鳥獸一定藏匿形影,所以蛇色逐地,茅兔必赤,鷹色隨樹,同化於物類之中,冥然忘形。影無形,響應聲,無形則無影,無聲則無響,是謂隱劍。」
讓演員說文言文,侯孝賢稱這是為了增強歷史感,同時也承認這樣的古文對白成了影片拍攝過程中的「最大挑戰」。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唐朝的理解,我覺得這部電影把侯孝賢心目中的那個時代純粹地呈現出來了。」該片的製作人兼服裝總監、侯孝賢團隊的資深團員黃文英說。
● 武打寫實,長鏡頭無「飛來飛去」
第一次拍武俠片的侯孝賢,不是張徹那樣的硬派武俠,也不是徐克那樣光怪陸離的刀光劍影,它體現了道家美學的意境和侯孝賢式的詩意,走的是寫實平淡路子。
侯孝賢仍然用其最擅長的運動長鏡頭,一點點捕捉最真實、細微的畫面。他說,長鏡頭可一次涵蓋事物整體、演員、背景以及他們身邊的物件,讓人看得更遠,「我不喜歡把動作變得更戲劇性的剪接效果,這在物理上把動作切斷了」。
侯孝賢強調:「我很少拍古裝片,但人們會發現我的拍攝手法還是一樣的。仍然是長鏡頭和固定機位。演員們只是變了衣服,變了一點口音。」
更值得一提的是,侯孝賢卻拒絕使用特效:「我不希望演員們飛來飛去,我的片子里也根本沒有飛來飛去。」在他眼裡,塑造出在半空飛的俠士,不是他的風格,他也做不來。
在這種思路下,每一場戲都拍得格外艱難:「他可能一天只拍一場戲,整個一周都拍這場戲,重複五六次。」製作人黃文英說,「然後再過幾個月,他會讓我們回過頭來,把這場戲再拍一次,但那時我已經把布景拆了。」
口碑:西方不亮東方亮
在觀眾口碑方面,《刺客聶隱娘》和「西方盛讚,中方中立」的《山河故人》相反,是「西方困惑,中方膜拜」。
西方觀眾——
荷蘭媒體人:一個詞,無聊,全片都很無聊。
英國媒體人:這不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,侯孝賢的電影不是我的菜。
瑞士媒體人:畫面很美,但很難理解電影情節,對於西方觀眾來說,很難理解電影中的人物以及內容走向,但在影院里看到如此漂亮的畫面就夠了。
《衛報》影評人Peter Bradshaw:儘管晦澀難懂的情節使我對它無法像對戛納其他電影那樣有信心,但無疑這是一部傑作,也會是金棕櫚的有力競爭者……我覺得它比王家衛的《一代宗師》更出色。
中國觀眾——
台灣記者張哲鳴:侯孝賢式武俠電影走的是文化底蘊路線,慢慢舖疊,比較近似日本武士電影,高手過招,3招就能分出勝負。這是侯導拍過最美的電影。
影評人劉敏:《聶隱娘》是個驚喜。之前擔心傳統老派的故事拍不出武俠新意,沒料到導演壓根沒想講故事,功力完全沒有用在人物關係,劇情轉折等傳統敘事上,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,炊煙農家,青山綠水,以及唐朝古風。以東方式傳統含蓄和理解吃力的文言文對白,一起打造了一部從未有過的意境武俠創新大作。
鳳凰網記者秦小婉:完美的電影。如果非要挑刺的話,就是,太短了。老外必然看不懂這唐人古韻,但肯定是我們心中的「金棕櫚」。(記者 章琰)
---
資料來源:侯孝賢新片風格強烈 對白全用文言文(圖)
如果內容有不適當或對出處有疑慮,請報告檔主席